什么是祝由?祝,祈祷的意思;由,原由的意思;祝由就是向神灵祝说患病的原因并祈祷神灵加持。 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古之治病,惟其移情变炁,可祝由而已……”,说明祝由是上古时期的一种治病方法,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它治病的形式是向神灵祝说患病的原因并祈祷神灵的加持。 由于某种历史原因,祝由疗法已经断代了近二百年,濒临失传。但由于祝由的疗效神奇显著,在民间星星点点的一直在流传,也被许多资深人士誉为“中医的核武器”。 因此,我们要真正理解什么是祝由?必须先搞清三个问题: 其一,什么是真正的中医?它的核心理论是什么? 其二,神是什么?神是如何加持我们为人治病的? 其三,祝由为什么能成为“中医的核武器”?它的治病原理究竟是什么?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 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,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。中国传统文化是炁的文化,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炁生成的。因此,中医就是一种炁的医学,她与其它医学的不同就在于对炁的认识,以及对炁的运用,脱离了炁来谈中医就不是真正的中医!中医的核心理论是炁,由此发展出来的治疗技术都和炁结合在一起的。 比如说我们做按摩、点穴、整脊、正骨,并不着眼于筋、骨、皮,而是着眼于炁。我们通常对脊椎骨的认识是督脉,就很自然地联系到炁上去了,联系到经络上去了。而美式整脊的理论基础是解剖学,它研究脊椎骨是怎么长的?32对脊神经是怎么分布的?形式上都是整脊,但美式整脊脱离了炁,它就不是中医。 同理,同是药物如果只讲化学成分不讲四炁五味,不讲药炁归入哪条经脉,它就不是中医;同是手法,如果它不讲这个手法作用在经络上会有什么炁的效应,而只是讲力度、物理效应的话,它也不是中医;如果扎针不用经络解释,而用解剖学解释,你扎这个地方有什么神经、有什么血管,虽然使用了针,但它也只能归入西医的治疗技术。 是西医还是中医,或者是其它什么医?不是看它的包装,而要看它的灵魂,要看它的理论体系。理论这只脚站在什么地方,就决定了它的归宿,如果它的理论站在中医的一边,那怕它外在用的是西医技术,那它还是属于中医。 讲到开刀做手术,一般人都立即会想到是西医。可是华陀先师早在1800年前的开颅手术、刮骨疗伤手术就闻名于世。那时根本就不存在西医,华陀先师虽然用了刀但仍是中医大家。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医这条路上,一定要把握着中医是炁的医学,不谈炁就没有中医。 由于祝由治病运用的是炁,所以祝由归属于中医。祝由治病的外在形式是向神灵祝说患病的原因并祈祷神灵的加持,所以我们有必要搞清什么是神。 祝由术治病的原理 上面我们简单介绍了:中医是一门关于炁的医学,不谈炁就没有中医;神就是大自然中的正炁。接下来我们来讨论:祝由为什么是中医的核武器,它的治病原理又是什么? 中医的核心是炁,所以所有的中医技术都是在运用炁,推拿、按摩、针灸、刮痧、中药、祝由等等,都是在炁的层面运作。同是运用炁,但它们还有着明显的区别,只有祝由是直接的运用炁,其它的都是间接的运用炁。 比如服药治病,药吃下去到胃里有个消比吸收的过程,然后再慢慢地运输到你的病灶部位,而且它不会象导弹那样精准,不是你想它去哪儿它就去哪儿,是靠药性的弥散作用覆盖到你需要治疗的区域,这个过程是比较慢的。 针灸和推拿针对性比服药要强一些,但它还是有一个传导的过程。比如说我们扎针,我们是通过针去调动炁的,这个针就是中介,都不是直接运用炁。只有祝由疗法没有中介,是直接运用炁,这是祝由疗法与其它疗法的根本区别。 祝由的炁进入体内直接作用在患处,没有拐弯抹脚,直达病灶,用中医的话说就是“炁至病所”,所以它改变事物就快,就有了“核武器”之誉。 那么怎样才能直接运用炁呢?首先你要通过练功知道什么是炁?如果你一辈子不知道自己身上的炁是什么样的,你就更不可能知道别人身上的炁是什么样的,当然也不可能知道药物的炁是什么样的。这也是我们中医水平目前比较低下的原因,所以要想运用炁首先要求你要坚持修练,要使自身的正炁得到充实。 当我们自身的正炁充足之后,是不是用我们体内的正炁去治疗患者呢?也不是。因为你体内的正炁再充实,也是有限的,用完了也就没了。我们只拿出体内极少一部分正炁,去感应大自然的正炁,通过大自然的正炁作用到患者身上,去改变患者的炁场,这就是祝由的治病原理。由于大自然的正炁是无限的,使得治病的威力大增,所以祝由疗法是中医的“核武器”。 祝由治病的工具 大自然的正炁被我们拟人化地称为“神仙”,明白了这一点,就不难理解“祝由就是向神灵祝说患病的原因并祈祷神灵加持”这句话了。那么,我们又怎样向神灵祈祷、与神灵沟通,来调动大自然的正炁呢?初学者就必须借助于一些工具,那就是:符、咒、寄、化。 符法与咒法(禁法),大家相对来说比较熟悉,都领略了符咒的神奇疗效。对于疼痛或其它症状,只要是功能性的病变,用符咒也就足够了。 但遇到器质性病变,简单的符咒就无能为力了,那就要用其它方法。寄法与化法就是针对器质性病变的祝由方法,当然用寄法或化法治疗功能性病变更是游刃有余了。 所谓的寄法就是进行炁态的移植,原理上类似西医手术,但它是一种无形的炁态手术,在炁的层面把你的病灶摘除了。 比如说肿瘤,中医认为它是病邪之炁淤积而成,祝由寄法可以把这淤积的病炁搬走。把它转移到其它地方去或者树上。 寄法是病炁转移,把肿瘤转移到树上,因为树的生命力比人强,让树经过一段时间把病炁慢慢地消化掉。因此我们必须选用粗壮的大树,如果选了小树,不到一个月小树也会枯死。 如果说寄法是转移,把病炁转移到体外;那么化法就是消化,在原地把病灶消化掉。好比一个罪犯,经过改造变成新人;一个坏的组织经过转化变成好的组织,我们不一定非要把它转移到体外。 虽然祝由有着神奇的疗效,但我们也不能无限地神化它,不能认为它无所不能,也不能认为它什么病都能治好,你千万不能把它当成包治百病的神奇疗法。 首先 ,人的生老病死是个自然规律。病情到了某种程度,病人到了该死的时候,他整个身体衰弱了、能量已经耗尽了,他的生命也该结束了。 其次,有些患者和你的缘分不到。所谓缘分,就是他对你的信心,是不是愿意很好地接受你的治疗,听从你的医嘱。有些人由于对祝由疗法不了解,他会产生怀疑心态,这种怀疑心态就会形成一种屏障,阻碍你调动能量进入他的体内,这样疗效就不会明显,这就是所谓“信则灵,不信则不灵”的道理。 什么是祝由?祝,祈祷的意思;由,原由的意思;祝由就是向神灵祝说患病的原因并祈祷神灵加持。 祝由之术存在已久,几可远溯上古。《黄帝内经素问"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》:“黄帝曰:余闻古之治病,惟其移精变气,可祝由而已。”说明祝由是上古时期的一种治病方法,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 《古今医统大全"卷之一"历代圣贤名医姓氏"五帝"苗父》:“上古神医,以菅为席,以刍为狗。人有疾求医,但北面而咒,十言即愈。古祝由科,此其由也。” 《圣济总录"卷第四"治法"祝由》:“周官疡医,掌众疡祝药劀杀之齐,必先之以祝,盖医之用祝尚矣。”历代以来中医体系都有祝由一脉。 唐"王焘《外台秘要》收载“祝由科”,说明最迟在唐代,祝由已成为中医体系独立一科,例如明代太医院设医术十三科:“曰大方脉,曰妇人,曰伤寒,曰疮疡,曰针灸,曰眼,曰口齿,曰咽喉,曰接骨,曰金镞,曰按摩,曰祝由”。 但据张介宾所说,“今按摩、祝由二科失其传,惟民间尚有之”;而上溯直至《黄帝内经》,通篇不言鬼神邪祟,认为“因知百病之胜,先知百病之所从”是祝由取效的原因,王冰的注文也仅“祝说病由,不劳针石而已”几个字,说明祝由一直处于中医体系的边缘。历代医家或有信者,或有疑者,或有两存者,以之为临床权变之术。即便著有四卷《祝由录验》的赵学敏,对待祝由的态度也是“禁法之大莫如水法,次则祝由,兹录其小者,绝扰屏嚣,均无妨于大雅。其有近于巫、觋所为者,概在所摈。”(见《串雅内外编"串雅内编"凡例》) 单从字面意思来说,祝同咒;由,病所从生也,正如王冰在《黄帝内经素问"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》对“祝由”所作的注文:“祝说病由,不劳针石而已”。但这过于简单的释义并未说清楚祝由的对象是什么,如何进行祝由等细节性东西,并且似乎存在曲解的倾向,很容易使人理解为“对病人讲清楚得病的原因所在”,但这距离历史上真正存在的祝由相距太远了。 《幼科折衷"记录十四科》认为祝由就是道教中存有的“符祝禳祷”,而从“上古神医,以菅为席,以刍为狗。人有疾求医,但北面而咒,十言即愈。古祝由科,此其由也”可知,在祝由的时候,并不是对病人解释病情,而是对冥冥之中的第三者说话作法。这种理解更接近于祝由之真面目。
基于对鬼神邪祟的不同看法,对祝由的作用机理大致有以下几种认识。 1. 以胜法胜之 鬼神之事,盖自古惑之矣;《黄帝内经》通篇不言邪祟鬼魅,所以有“黄帝曰"""其无遇邪风,又无怵惕之志,卒然而病,其故何也?唯有因鬼神之事乎?岐伯曰: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也。因而志有所恶,及有所慕,血气内乱,两气相搏,其所从来者微,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故似鬼神。黄帝曰:其有祝由而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先巫者,因知百病之胜,先知百病之所从者,可祝由而已也。”张介宾的解释是“凡百病五行之道,必有所以胜之者;然必先知其病所从生之由,而后以胜法胜之,则可移精变气,祛其邪矣。病有药石所不及,非此不可者,惟先巫知之,故可祝而已也。然则先巫用祝之妙,正不在祝,其机在胜之而已。”(见《类经"卷十五"疾病类"三十三、贼风鬼神》) 2. 辟邪以归揖正气 《解围元薮"卷一"风癞论》:“夫阴阳神煞,不可渎其无而辟慢之,亦不可信其有而谄媚之,皆惑于偏也。且妖邪之祟,若触犯于人,不过一时之间,岂有终身随而为祸之理?亦因人气血不正,受其邪气而病生焉。若调其气血,清其思虑,则神正而复元,使邪气渐消而安矣。故云燮理阴阳以和元气,大道君子也。医家十三科之内亦有祝由一科,以符水咒诀禳辟邪魅妖氛,而归揖正气。” 3. 扶正以辟邪 《圣济总录"卷第四"治法"祝由》:“上古移精变气,祝由而已。盖其俗淳,其性朴,其病微,至诚不二,推病由而祝之,以通神明,故精可移而气可变也。其或舍信悫为疑惑,指祝由为无益之术;而精气不纯,邪毒深蓄,虽有祝由,不能已者,非古今异术,人心异也。善医者察病浅深,虽不概以此治。至于病有鬼神之注忤。虫兽之螫毒,必归于祝由。是以,周官疡医,掌众疡祝药劀杀之齐,必先之以祝,盖医之用祝尚矣,疡尤宜焉,大抵意使神受,以正驱邪,则一也。” 《温病条辨"原病篇》“十七、《刺法论》:帝曰:余闻五疫之至,皆相染易,无问大小,病状相似,不施救疗,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?岐伯曰:不相染者,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此言避疫之道。按此下尚有避其毒气若干言,以其想青气想白气等,近于祝由家言,恐后人附会之词,故节之,要亦不能外,正气存内、邪不可干二句之理”。 祝 由 医 学 清朝名医徐大椿在其著作《医学源流论》中说到:“人之受邪也,必有受之之处,有以召之,则应者斯至矣。夫人精神完固,则外邪不敢犯,惟其所以御之之具有亏,则侮之者斯集。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,其愚鲁者,以为鬼神实能祸人;其明理者,以为病情如此,必无鬼神,二者皆非也。夫鬼神,犹风寒暑湿之邪耳。卫气虚则受寒,荣气虚则受热,神气虚则受鬼。盖人之神属阳,阳衰则鬼凭之,《内经》有五脏之病,则现五色之鬼。 《难经》云:脱阳者见鬼。故经穴中有鬼床、鬼室等穴。此诸穴者,皆赖神气以充塞之。若神气有亏,则鬼神得而凭之,犹之风寒之能伤人也。故治寒者壮其阳,治热者养其阴,治鬼者充其神而已。其或有因痰因思因惊者,则当求其本而治之。故明理之士,必事事穷其故,乃能无所惑而有据。否则执一端之见,而昧事理之实,均属愦愦矣。其外更有触犯鬼神之病,则祈祷可愈。至于冤谴之鬼,则有数端,有自作之孽,深仇不可解者;有祖宗贻累者;有过误害人者,其事皆凿凿可征。似儒者所不道,然见于经史,如公子彭生、伯有之类甚多,目睹者亦不少,此则非药石祈祷所能免矣。” 道教符咒治病,比较典型的是《祝由十三科》。《天医祝由科流传奥旨》云:“上古先贤流传法家十三科,内载此科,乃轩辕秘制符篆五十八字。并各祖秘典,治疗男女内外小儿诸般疾病,驱邪缚魅等患……其法以三字成一象,三才合一之妙。尚字为将字,食字为兵字,各字为疴字。以一将一兵而却沉疴也。”但是据此书所述,祝由法不仅有符咒,也用一些药物的,比如醋、姜汁、猪胆等。而这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,也是发挥了一定功效的。唐朝太医署中就有“咒禁博士一人,从九品下。掌教咒禁祓除为厉者,斋戒以受焉。”在唐代著名道医孙思邈所著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》中也有提到符咒、禳解之法。 用符咒法与人治病的历史,最早可追朔到远古时代。据《黄帝内经·移精变气论》说:“黄帝问:余闻古之治病,惟其移精变气,可祝由而已。今世治病,毒药治其内,针石治其外,或愈或不愈,何也?”可见,上古治病,主要是用“祝由术”,其次才是针灸药石。《祝由十三科》记载:“轩辕氏象鸟兽之足印,制为符篆。又听兽之声音,造为咒语,专治精神各病。后人广其义,以梵语化为符篆,神而名之……有不可思议之神效焉。”《轩辕黄帝祝由科十二序》中曰,符箓“以治男女诸疫病,凡医药、针灸所不及者,以此佐治,无不投之立效。”而东汉时期的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以及后人也擅长此术,常用咒语与符水为百姓治病解厄。虽说用符箓法疗疾不能包治百病,但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效,里面包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。 最早的医生不是用针石药物来治病,而是用“祝由”的方式。“祝由”就是用向天祝告,以及利用符咒的方式来治疗疾病。 祝由是一种古老的实用医术,其历史可远溯上古,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》载:“黄帝曰:余闻古之治病,惟其移精变气,可祝由而已”;《圣济总录·卷四·治法》载:“周官疡医,掌众疡祝药劀杀之齐,必先之以祝,盖医之用祝尚矣”;《古今医统大全·卷一·历代圣贤名医姓氏》载:“上古神医,以菅为席,以刍为狗。人有疾求医,但北面而咒,十言即愈。古祝由科,此其由也”。时人治病用药,而古人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即可。足见“祝由”治病的玄妙,数千年以来,祝由作为道医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广泛流传于民间,并为历朝官方所承认。但由于此术高深莫测,普通人难以窥见其真实面目,所以一直以来都笼罩着神秘的光环。 从道教方面看,巫祝乃是道教的远古渊源。《说文》中对“巫”的解释是,“巫,祝也,能齐肃事神明者,在男曰覡(xí),在女曰巫。”这在道教的仪式与道医的治疗手段方面可见一斑。另外,道教之“道”便来源于古代的“神道涉教”,道教中的符箓、禁咒等,也是来源于远古巫术。道教医学中运用的针灸、祝禁等医疗手段,显然也是由远古巫术流传发展而来。由于道医治疗手段的多样以及身份中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,所以道医常常带有一定的巫医以及神仙医药等方面的神秘色彩。故此,道教医学和道教文化以及民间原始宗教文化是同源之水,都滋润了中国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成长,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。 祝由,又称祝禁、禁咒、符禁、禁法、越方等。从字面上理解,祝由之“祝”,是祝告、祝祷之义,又通于“咒”字;祝由之“由”,即疾病之原由。所谓祝由,就是通过向神灵说明病情,并祈祷神灵加持,使患者得以痊愈。 符咒是道教法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,逐渐形成了一套用于治病的符图咒语,“祝由之法”需借助符咒,二者息息相关,这种“祝由之法”在医学中称作祝由医学,也称祝由科。 人食天地之气以生,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,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以生病。然而,黄帝曰:“其无所遇邪气,又无怵惕之所志,卒然而病者,其何致 ? ”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,除了七情、六淫外,还有尚未被认识的治病因素,那就是“鬼神致病说”,所谓鬼神致病,其实是一种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,古人云:“吾心无鬼,鬼何以侵之,吾心无邪,邪何以扰之,吾心无魔,魔何以袭之。”故鬼神致病皆由心生。 祝由治疗疾病的病因大多是心理不健全,故七情、六淫相乘而袭之。有很多种病,是间接由心理因素所致,所以其源在于心。有很多器质性病变也是由心理因素所致。所以,这些器官或组织产生的病变祝由亦可治。从气功的角度讲,人体患病无非是心病和身病。心病是祝由治疗的范围,部分身病也属于祝由治疗的范围。 祝者咒也,咒语威力是相当大的,是最神秘的。祝由医师要用咒语诅咒病魔,将病魔赶出人体,咒语是具有攻击性,驱散性的,祝由术是以咒语产生的能量、次声波来限制疾病的发生发展,抑制病灶,使病灶逐渐缩小,直至消失,祝由科的内容极为丰富,在古时候,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中,以图示意,以咒代药,以符接通信息是最简单的医疗保健方法。这是古人发现的一种人与宇宙相沟通的能量符号,掌握了这种神秘的能量符号,就可以定向调动宇宙场,为人类身心健康服务。 祝由治病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祝由十三科的治病方法。由于历史的原因,祝由治病一直只在道家及民间秘密流传,被极少数人掌握应用。 祝由有一种信息物质的存在,有穿透性。祝由各有门派,一般都是咒语,古言符号,真言同用,符是符号语言,咒是语言符号,互依互存,相得益彰。 祝由的特性和功效是多方面的,利用祝由可传递、接收、凝集、储存宇宙信息为自身和他人治病。治病简单,方便,快速,不消耗自身精气,以发挥宇宙信息应有的能量,对治疗疑难怪病有不可思议的功效。 祝由治病现在还无法用现代科学理论加以解释,但疗效却不可思议,看似简单,实则深奥,看似神秘,实则科学。 祝由医学治病须遵守五条戒律:不诚不敬者不治,毁谤天医者不治,疑信不决者不治,重财轻命者不治,符咒不合不全者不治。 早期道医除用“祝由”之术外,还善用“符咒”。“符咒”,是符法和咒语的合称。即书符疗疾时需要配合咒语来进行的一种方术。此外,他们在进行书符和祝咒时还必须遵循行法前的基本仪规,诸如斋戒沐浴、设坛摆供、焚香请愿、祈祷等仪式。可谓科式繁多,威仪殊胜,如《祝由医学十三科》这样说:“凡书符先念祝水咒,次念祝墨咒,三念祝纸咒,四念祝笔咒”等。 以此说明,道医书符的程序是非常复杂的、严谨的,用水、用墨、用纸、用笔都要诚心持咒,将病者病情写明后,虔诚祈禳,使其灾消祸散,解除疾厄之苦。关于用“符” 治病,据《太上祝由科》记载的多种治病疗疾之法,如:治疗头风伤人用符的方法为“用乳香汤调下,日三服或久服更妙”,治眼科多泪且视物昏花用符的方法为“用熟地煎汤送下”,治疮疡肿毒用符的方法为“用轻粉和灰调涂”……。可见,早期道医已把“祝由、符、咒、药”有机的统一起来加以运用于行医济世之中。 在传统文化的古籍记载中,咒语的功能大致可分为:息灾灭祸、祈福保安、增益开慧、强身治病等作用。由于咒语凝集了自然界中的特殊信息,施术者本身的嗔气加上隐态能量的帮助,其作用和威力是巨大的,它可传播到很远的地方,可振动相应的目标、脏腑和其它物质。用咒语治病可使施术者节省大量真气,减少自身损耗获得事半功倍之效。咒语具有方向性、思维性、目标性等几大特点,它不但可治病,同时也可制人,甚至可给隐态物质传达信息,具有特异的调动自然界能量的功能和作用。 祝由治病基本不用药物,主用祝由师的意念、符咒产生的场来治疗各类疾病,在这个过程中祝由师需要遵守多条戒律。其一,需要清净斋戒百日,以使内心平静,心无杂念,意念专一,排除干扰,提高疗效。其二,状态要佳,咒出病愈,符进病出。其三,练功法提高自己的人体场,以借助咒语、符图,使得病邪排出体外,使得元气得以补充,经络得以疏通。练气功,寻合适之法,为人消除疑难病症,济世度人。 |
Powered by discuz!